【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鄉村要振興,文化必先行。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內在動力。加快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應把鄉土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文化發展優勢,加強對優秀鄉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推動鄉土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持續以鄉村文化振興拓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廣度、深度與效能,從而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回應人民群眾對于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
鄉土文化認同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根”與“魂”。鄉土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是增強社會凝聚力的力量源泉。鄉土文化以血緣地緣為紐帶,通過宗族倫理、村規民約、家規家訓等方式,將家國情懷與道德準則內化為個體的自覺追求,從而構筑起個人與集體、歷史與未來的精神聯結。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人民群眾對鄉土文化的價值認同與堅定信念,唯有讓村民從心底認同本土的民俗、技藝與文脈,才能凝聚起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讓鄉村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生。以增強鄉土文化認同夯實鄉村文化振興的思想根基,一方面,立足地方文化資源優勢,加強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加大對古鎮古建、農業遺跡、自然景觀等物質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強化對民俗文化、農耕技藝、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另一方面,拓展鄉土文化表達形式,有效推動優秀鄉土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挖掘和運用優秀鄉土文化資源,結合時代需求創新其精神內涵與表達方式。如借助數字技術、網絡媒體等載體,將鄉土文化元素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數字產品、文創設計及公共文化服務,使其精準契合現代人的精神需求與價值追求,實現從文化資源到精神動能的深度轉化。
鄉土文化浸潤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機理。鄉村文化振興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融入鄉風民俗、浸潤村民日常的生動實踐。鄉土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為當代社會提供了文化滋養和思想引導,在提振精氣神、增強凝聚力、培育好風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重在塑魂育德,要充分發揮鄉土文化在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提煉精神標識,發揮先進文化的道德引領與價值塑造功能。充分利用鄉土文化中的倫理內涵與道德資源,提煉其蘊含的和諧共生、尊老愛幼、鄰里互助、勤儉節約等精神標識,為新時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原則、規范與尺度,引導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明辨是非、崇德向善。其二,培育文明鄉風,促進形成文明健康的社會新風尚。持續推進移風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增強鄉土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與時代感。通過鄉村旅游、民俗節慶、非遺展演等體驗活動,以及鄉村博物館、文化禮堂等實體空間,將優秀鄉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民眾日常生活場景,充分發揮其浸潤、塑造與培育功能,全面提升社會文明素養。其三,汲取善治資源,構建鄉村文化治理共同體。通過把優秀鄉土文化資源有機融入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將勤勞、互助、誠信、仁愛、淳樸等傳統美德內化為人民群眾的行為準則,進而推動鄉土文化蘊含的治理智慧轉化為調解矛盾、凝聚共識的基層治理工具。發揮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作用,形成“文化賦能—群眾參與—治理增效”的良性運行機制,使鄉土文化成為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精神引擎。
創新鄉土文化多元業態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動力引擎”。鄉土文化所承載的農耕智慧、生態資源與民俗技藝,通過系統性整合資源、創新性產業轉化與多元化業態培育,能夠有效激發鄉村經濟活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從而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它讓靜態的鄉土文化轉化為動態的產業價值,既激活了文化傳承的活力,也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向賦能。一是打造優秀鄉土文化IP。深入挖掘鄉村歷史記憶、民俗符號與生態特色,凝練具有鮮明地域辨識度的文化標識,通過創意設計將其轉化為可傳播、可運營的文化IP,以新穎的形式推動優秀鄉土文化廣泛傳播。例如,江蘇昆山周莊古鎮依托“中國第一水鄉”千年文脈與江南生態資源,打造國際級文化IP,通過實景演藝、非遺工坊、數字光影等載體活化傳統場景,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雙提升。二是推進鄉土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以農耕場景、生態景觀、民俗活動為核心載體,構建“文化+旅游+農業”的現代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立足鄉土文化資源稟賦,科學規劃發展目標、精準定位市場客群、制定差異化實施策略。通過策劃組織鄉村文化體驗、民間藝術表演、特色種植采摘等活動,滿足游客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有效提升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三是探索鄉土文化數字化發展路徑。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全息技術等現代數字技術,重塑鄉土文化產業結構形態,推動鄉土文化創意、創造、創作與鄉村經濟發展深度融合。通過構建虛實融合的文化傳播矩陣,實現鄉土文化資源的跨時空共享,彌合城鄉數字文化資源鴻溝,使公眾在沉浸式體驗中形成共有的民族文化心理,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生命力與時代感染力。
(作者:高嘉遙,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研究員、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