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非遺匠人里出現不少年輕面孔,當大家出游的打卡照里多了非遺元素,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被注入了青春活力,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500名出生于1990年至2009年的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4%的受訪青年感覺周圍了解和體驗非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助力非遺不斷融合創新,59.3%的受訪青年建議保持原有文化內核、創新表現形式,52.2%的受訪青年期待非遺融入日常生活場景。
非遺越來越“潮”
“高二時,我在學校體驗過晉南威風鑼鼓,那種勞動人民的氣勢和豪爽,不僅振奮人心,還能鼓舞正在拼搏的我們。”目前在北京讀大學的向玉茵發現周圍人很喜歡團扇、簪花這類非遺,“這些更符合當下的國風審美潮流,又能日用,很受年輕人喜愛”。
調查中,86.4%的受訪青年感覺周圍了解和體驗非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歷史專業的畢業生肖曉涵非常喜歡傳統文化,也接觸過很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從事新媒體工作后,肖曉涵萌生了把他們的故事拍出來的想法,如今她和團隊運營的新媒體視頻賬號已拍攝了好幾類非遺項目,使多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非遺哪些創新形式更吸引年輕人?調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非遺+街舞等潮流文化(59.8%)、非遺+劇本殺等社交玩法(57.5%)和非遺+美妝等跨界聯名(56.3%),其他還有:非遺+數字體驗(46.7%)、非遺+沉浸式演出(43.5%)等。
向玉茵覺得,非遺越來越“潮”了,有了很多新玩法,這是最吸引年輕人的,她還很看好非遺跟文旅的結合。“當漂亮的簪花照片、震撼的打鐵花照片發在社交媒體上,刷到的人會想去嘗試,慢慢地這些非遺項目就越來越火了。”
52.2%受訪青年期待非遺融入日常生活場景
“我平常會收集很多老照片,把跟糖畫有關的文章、照片剪下來,掛在墻上每天看。”河南王氏糖畫第四代傳承人王岐洋表示,20年前的糖畫和今天的糖畫有很大不同,以前糖畫的顏色以暗紅、棗紅色居多,現在的糖畫很多偏蛋黃色,這是因為熬糖的工藝進步了。原來的老式糖畫看著像藝術品,現在的糖畫更有新意。王岐洋認為,非遺在講究創新的同時也要保留原有的味道。
王岐洋不斷學習糖畫的歷史,還把糖畫的制作工具、工藝、流程都整理出來。“有了這些內容,我們才知道要怎么創新。如果在創新的過程中把非遺本來的樣子丟掉了,那就缺少了靈魂。”
為了讓糖畫有更好的發展,更貼近當下的年輕人,王岐洋從熬糖技術上進行了創新。“傳統糖畫用的是白糖加麥芽糖,我就想可不可以加冰糖、紅糖?后來發現不能加紅糖,吃了容易上火。古人很聰明,他們把糖熬成焦糖,有一定的去火作用,小朋友吃后既可以下火,也可以達到吃糖的目的,一舉多得。而麥芽糖對脾胃比較好。”了解熬糖的知識后,王岐洋不斷改進技術,現在糖畫的甜度可以做到三分甜,更適合當下大眾的口味。
助力非遺不斷融合創新,59.3%的受訪青年建議保持原有文化內核,創新表現形式,56.9%的受訪青年建議降低學習門檻,讓傳統技藝更易上手,53.7%的受訪青年建議運用核心技藝,融入時尚元素,52.2%的受訪青年建議讓非遺自然融入日常生活場景,51.7%的受訪青年建議與流行文化深度融合,如國樂+動漫。
“我們拍攝過苗族蠟染技藝,不同的紋樣代表不同的含義。”肖曉涵覺得,可以把這些紋樣制成一些大家喜歡的物件,比如帆布袋、小掛件等,做成大家生活中用得上的產品。
“在生活里用起來,才能更好地展現非遺的美。”肖曉涵希望非遺進一步走入大家的生活,“在保留其精髓的前提下,把產品做得更被當下的年輕人喜歡”。
向玉茵期待各地文旅部門多關注本地的非遺特色,打造獨特IP,這樣游客來到當地會想體驗并為此消費,也會吸引更多人了解非遺,促進非遺代代相傳。
此外,45.4%的受訪青年建議融入青年審美,為非遺增添活力,27.9%的受訪青年建議加強運用數字技術和新媒體手段。
受訪者中,90后占44.9%,95后占30.1%,00后占22.3%,05后占2.7%。男性占44.5%,女性占55.5%。
(邵鈺倩對此文亦有貢獻,向玉茵、肖曉涵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