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 樂 朱 彤
新疆吉木薩爾頁巖油示范區近日傳來喜訊:截至10月29日,該示范區今年累計產量已突破150萬噸,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標志著我國頁巖油開發從技術探索邁向規模化、穩定產出的新階段。新疆吉木薩爾頁巖油示范區產量連創新高,是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勘探開發的一個生動注腳。
70年來,新疆油田陸續建成了克拉瑪依、彩南、石西、陸梁、克拉美麗等37個油氣田,勘探開發范圍遍布準噶爾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總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新疆油田累計生產原油4.7億噸、天然氣1121億立方米,已建成我國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技術創新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支柱。
建成完整石油工業體系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瑪依一號井噴出工業油流,宣告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新疆油田前身)誕生。
今年已90歲高齡的新疆石油管理局原三八女子鉆井隊指導員吳淑華告訴記者,克拉瑪依油田開發初期,不僅自然條件艱苦,技術條件也十分有限,勘探主要依靠地質露頭分析和簡單的地球物理方法,鉆井使用傳統的頓鉆和旋轉鉆機,采油效率很低。
面對困難,新疆石油人發揚“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堅定信念,在戈壁灘上建起了克拉瑪依這座石油新城,創造了油田與城市同步發展的模式。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也為新疆油田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新疆油田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大勘探開發力度,進入了快速成長的新階段。
勘探技術的突破是這一時期最顯著的成就。20世紀80年代,隨著二維地震技術和數字測井技術的廣泛應用,油田勘探精度大幅提高。20世紀90年代,三維地震技術、水平井鉆井技術和油田注水注氣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油田開發水平邁上新臺階。
到20世紀末,新疆油田已建成一個擁有地質勘探、油氣開發、井下作業、油田建設、煉油化工、機械制造、科研設計、教育培訓等完整石油工業體系的特大型國有企業,累計生產原油1.8億噸,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此后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邁入21世紀,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能源需求的持續增長,新疆油田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時期。
準噶爾盆地南緣卡6井獲得高產氣流;陸梁油田成為我國第一個億噸級沙漠整裝油田;瑪河氣田成為準噶爾盆地第一個千億立方米大氣田;2017年發現的世界最大礫巖油田——瑪湖油田,探明儲量超過10億噸,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包括瑪湖油田在內的重大發現得益于勘探理論的創新和技術的進步。”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專家阿布力米提·依明介紹,新疆油田大力發展高分辨率地震技術、成像測井技術、水平井鉆完井技術和體積壓裂技術,勘探精度和效率大幅提高。特別是針對瑪湖礫巖油藏形成的“扇控成藏”理論和配套技術系列,突破了傳統找油理念,為指導盆地勘探提供了全新思路。
2020年以來,新疆油田的油氣勘探繼續向深層、非常規領域拓展,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其中,科技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核心動力。
新疆油田通過設立重大科技專項,在深地探測、智能鉆井、提高采收率、新能源耦合等領域取得系列突破。“特別是瑪湖礫巖油田開發技術、超稠油SAGD開發技術、頁巖油體積壓裂技術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提供了技術范例。”新疆油田公司采油氣工程高級專家許江文說。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新疆油田建成我國首個智能油田示范項目——風城油田,實現生產全過程智能化管理。
與此同時,新疆油田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制定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實施節能減排、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新能源替代等多項措施。新疆油田在現代能源體系建設中取得積極進展,建成國內最大的地下儲氣庫群——呼圖壁儲氣庫,工作氣量達到45億立方米,保障了西氣東輸管道穩定運行和北疆地區冬季供氣安全。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疆油田將繼續肩負起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神圣使命,不斷創造新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