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萬晨曦
近日,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表示,截至9月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超過1億千瓦,與“十三五”末相比增長超30倍,裝機規模占全球總裝機比例超過40%,已躍居世界第一。
“當前,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攀升、儲能產業爆發式增長等因素的多重驅動下,電解液作為電池核心材料,正迎來‘結束價格下跌趨勢,進入上行周期’的歷史性拐點,出現價格回升、產能擴張、技術升級多重信號。”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行業迎來復蘇拐點
電解液作為鋰離子電池關鍵組成部分之一,被譽為鋰電池的“血液”,是實現鋰離子在正負極之間遷移的關鍵導電介質,其性能直接影響電池的能量密度、安全穩定性與快充能力。
價格走勢是行業拐點最直觀的體現。中原證券發布的研報顯示,2025年以來,電解液價格從年初約1.75萬元/噸的底部區間持續回升。截至10月27日,價格已升至2.55萬元/噸。
同時,電解液價格的增長也帶動了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鋰的價格上漲。上海有色網數據顯示,9月份以來,六氟磷酸鋰價格持續走高,于近期突破11萬元/噸大關。截至11月6日,六氟磷酸鋰均價報11.85萬元/噸。
“需求端的全面爆發是電解液行業迎來拐點的核心推手。”張翔進一步表示,在儲能領域,近期國內多地釋放招投標項目,裝機規模持續擴大,引發需求上漲;新能源汽車領域則受汽車銷售旺季及重卡換電項目放量等拉動,電芯企業排產增加,直接帶動了電解液整體需求的釋放。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前9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24.3萬輛和1122.8萬輛,分別同比增長35.2%和34.9%,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6.1%。
“不同場景對電解液性能的差異化要求,也在倒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高性能定制化產品,這既滿足了市場多樣化需求,也推動了電解液行業的技術升級與多元化發展。”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電解液出貨量達147萬噸,同比增長32%,預計2025年將突破167萬噸。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隨著eVTOL、人形機器人、電動船舶等新興場景興起,電池對能量密度、安全性的要求持續提升,市場將催生出“高倍率、輕量化”電解液的需求,行業技術附加值有望進一步提高。
訂單向頭部企業集中
“目前,國內電解液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頭部企業憑借垂直整合能力、規模效應與技術優勢,占據了行業主導地位,成為行業在拐點期的核心受益者與推動者。”北京科方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電解液行業的復蘇趨勢已經反映在頭部企業的業績表現中。財報顯示,廣州天賜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賜材料”)2025年前三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4.21億元,同比增長24.33%;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宙邦”)2025年前三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7.48億元,同比增長6.64%;江蘇國泰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9.35億元,同比增長5.37%。
張新原表示,此前,在電解液行業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中小企業因缺乏規模效應和成本管控能力,虧損面持續擴大,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而隨著中小企業產能逐步出清,行業頭部企業優勢進一步集中,市場格局向龍頭傾斜。
同時,面對市場“供需偏緊”的現狀,多家頭部企業紛紛加碼產能布局、優化產品結構,為行業持續增長注入動力。
天賜材料作為行業龍頭,以電解液為核心,構建了從鋰鹽(六氟磷酸鋰、LiFSI)、添加劑到電解液的一體化產業鏈。該公司11月6日披露公告稱,全資子公司九江天賜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江天賜”)與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軒高科”)簽訂了《年度采購合同》,約定國軒高科2026年度至2028年度向九江天賜采購預計總量為87萬噸的電解液產品。
對于產能情況,天賜材料近日在互動平臺表示,該公司摩洛哥15萬噸電解液一體化項目目前已完成土地勘察整理,計劃于2025年底至2026年一季度開工建設,預計于2028年上半年投產。
新宙邦在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問詢時表示,若下游鐵鋰動力電池及儲能市場擴容,公司電解液產品銷量有望同步受益,進而對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山東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科新源”)與合肥乾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乾銳”)于2025年10月21日簽署《戰略合作暨原材料供貨協議》。協議約定,在協議有效期內,合肥乾銳向海科新源購買電解液溶劑及添加劑20萬噸。產品的實際采購數量以經雙方確認的訂單為準。
在袁帥看來,面對電解液行業的良好發展態勢,頭部電解液企業應抓住機遇,在產能端錨定供需缺口,通過新建基地、技改擴產保障交付,筑牢規模優勢;在技術端聚焦高鎳、硅基體系等高端配方研發,深化產學研降本增效,強化技術壁壘;在市場端綁定下游整車、儲能龍頭,拓展海外增量市場,同步打響品牌;在風控端建立原材料鎖價與多元采購機制,對沖價格波動,全面鞏固行業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