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鎮,一邊是黃河,一邊是黃沙。獨特的地理區位,讓荒漠化防治成為這里的必答題,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這里的必選項。
陶樂鎮廟廟湖村是寧夏“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生態移民安置村。2013年搬遷至此后,廟廟湖村村民從植樹造林入手,治沙用沙,累計造林2600余畝,栽植各類苗木46萬株,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7%。
綠起來,更要富起來。廟廟湖村將美麗鄉村與鄉村振興建設有機融合,先后引進廣東華泰農、盛禾等5家農業龍頭企業,以訂單農業為核心,村企聯合開發沙荒地1.18萬畝,形成了以沙漠番茄、“供港菜”等為主的萬畝沙漠瓜菜產業園區。并打造“樂淘淘”“寧粵”等瓜菜知名品牌,年產值超過3億元。
從政府統籌到全民參與,從治沙植綠到以林賦能,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帶來生機和轉機。石嘴山市搶抓地處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片區和“三北”工程全覆蓋的“雙優勢”“大機遇”,持續書寫生態與民生共贏的答卷。
如今,陶樂鎮已帶動周邊1萬人、6萬畝耕地免受沙害。陶樂鎮黨委書記李波表示,將持續聚焦重點區域,扛牢荒漠化防治核心片區和前沿陣地的使命責任,以“河東毛烏素沙地生態治理”“沙漠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兩大工程建設為引領,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筑起綠色屏障。
陶樂鎮的變化,是新時代特別是“十四五”以來,寧夏的一個生動縮影。作為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和全境納入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省份,寧夏承擔著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
2023年6月,高規格的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在內蒙古召開,提出要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以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賀蘭山等為重點,全面實施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護修復河套平原河湖濕地和天然草原,增強防沙治沙和水源涵養能力。
高位謀劃、系統推動,2023年9月召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專題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出臺了一個加快建設美麗寧夏的綜合性意見及生態修復、環境整治、綠色發展、組織保障4類38個文件,將目標任務和工作標準分解落實到56個部門。之后,寧夏進一步部署推動,將攻堅戰相關指標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水資源管理、林長制等考核內容,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實施寧夏中衛騰格里沙漠生態保護修復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標志性工程,力促寧夏境內騰格里沙漠全面鎖定、毛烏素沙地流動沙地全面固定。
既防沙之害,又用沙之利,實現多元發展,讓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在一些“林光互補”“草光互補”項目建設現場,可以看到光伏板上發電,光伏板下種植著枸杞、羅布麻等具有經濟價值的灌草。除了實施“光伏+”產業治沙模式,當地還創新開展賀蘭山東麓“藤灌草”生態修復試點,探索生態保護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積極引入社會資金參與荒漠化防治。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修復處處長景耀春表示,荒漠化防治帶動特色林果、種苗產業發展,促進農戶務工就業,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
風沙侵襲,沒有地域之分,沒有部門之別,寧夏注重協同作戰,凝聚攻堅合力。“我們與國家林草局三北局建立了局省聯合包抓機制,陜甘寧蒙4省份14個市縣簽署聯防聯治合作協議,合力推動毛烏素沙地280公里、騰格里沙漠153公里省界關聯區域治理,治理效果遠遠好于原來的單打獨斗。”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自新說,通過建立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項目統籌機制,構建起各部門各負其責、相互支持、協同推進的荒漠化防治新格局。
黃河干流寧夏段水質連續8年穩定保持Ⅱ類、賀蘭山東麓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山水工程”首批優秀典型案例……寧夏堅守“一河三山”改革發展基準線,扎實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據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張進介紹,得益于加快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重點區域的草原綜合植被蓋度不斷提升。
2025年,寧夏組織實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項目18個,確保全年完成黃河“幾字彎”攻堅戰200萬畝以上,占規劃總任務的60%,實現時間過半、任務超半。今年6月,寧夏境內騰格里沙漠防風阻沙帶全線貫通。截至9月底,寧夏已完成年度治理任務219.95萬畝,累計完成563.95萬畝,占總任務的68.77%。到今年年底,寧夏境內毛烏素沙地流動沙地有望實現全面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