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些重要論述,既闡明了制造業的戰略地位,也呼應了“實業興國”的文化傳統。作為重要的實踐方向,文化賦能制造業發展,要求我們探索具體路徑,深挖制造業的文化內涵,鍛造既強大又優雅、既高效又溫暖、既智能又富有人文關懷的中國制造新形象,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跨越。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制造業格局深刻調整之際,文化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催生獨特的制造之美。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創新探索“制造美學”,是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題中之義,是順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要求,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相互貫通的,深刻揭示了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和融合發展規律,指明了我國經濟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人文密碼”。文化已不止于純粹的精神范疇,而是深度嵌入經濟肌理。中國制造業歷經多年發展,不僅形成了參與世界競爭的硬實力,更形成了體現人文特色的軟實力,即中國特色的“制造美學”。文化可賦予制造業深厚的人文底蘊與價值追求,使制造不僅是功能性與藝術性的結合,更體現出人類對美好生活追求與對“美的規律”遵循的有機統一。制造實踐中,通過設計、工藝、形態等具體表達,將文化理念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可傳播的物質形態,實現文化內涵的具象化和生活化。
反映人文經濟學的內在要求。人文經濟學強調經濟活動應以人為本,注重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和精神滿足程度。當前,情緒消費等新興消費方興未艾,產品不僅講究實用,還注重視覺美感、文化內涵和情感共鳴。這種趨勢對工業城市的產業生態提出更高標準,對制造業提出新的審美與文化要求,更多體現經濟發展的“溫度”與“深度”。可以說,這是運用人文經濟學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新思路新范式,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經濟實踐中的生動展現。
體現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文化領域的創新同樣是關鍵變量。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通過文化賦能,重構產品價值,催生高端文化裝備制造、數字文創等新業態,推動產業轉向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的新賽道。文化賦能制造業發展,立足于新型工業化實踐,要求借助文化表達與科技手段的融合應用,提升制造業的文化價值、情感價值和品牌傳播能力。這既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也體現了科技向善的人文關懷。
制造業競爭力的文化內涵
文化賦能制造業發展,強調在制造業生產實踐中融入美學理念、美學感知和美學價值,將文化符號、情感體驗融入產品,實現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生產。制造工藝的每一次突破,都在極大拓展文化的敘事空間,生動展現人類文化發展成果與制造工藝藝術的有效結合,彰顯出文化在塑造制造業競爭力過程中的獨特價值,其內涵可以從以下維度來解析。
從設計之美來看,是從宏觀結構到微觀細節整體布局的美學實踐。通過整合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元知識,并將其與創意設計、技術革新及新材料應用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設計環節,對產品功能、結構、形態和包裝進行集成創新,使藝術美感與實用功能需求融為一體,讓設計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從工藝之美來看,涵蓋制造精度、質感表現、材料處理能力以及產品內在品質,既是制造業精益求精精神的直接體現,也契合了勞動精神與工匠精神。通過工藝改進和流程的精準優化,達到材質工技與意匠營構和諧統一,實現“用技術創造藝術”,讓工藝成為文化傳承與技術創新的結合點。
從生產之美來看,呈現的是制造體系整體的協調性與創造性。通過智能制造、數字化設計、柔性生產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實踐,探索“科技可感知”的美學方向,為生產制造提供更高自由度與表達能力,推動生產過程成為文化理念的踐行過程。
從產品之美來看,展示的是制造的最終成果。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引著產品美學的塑造方向。或以產品結構創新、新材質運用等為切入點,把產品硬件轉化為更具“溫度”的設計;或在設計原創與品牌語言中塑造產品氣質,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時尚美學融入消費者生活,使之成為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的有力傳播者。
還要看到,文化賦能制造業發展,既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彰顯制造活動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讓制造成果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體現了制造業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中產生的新思維,將文化自信、文化主體性等融入發展理念,重塑工業發展范式,彰顯制度優勢。
實踐證明,只有掌握話語的主導權,才能掌握中國道路的定義權、中國精神的闡釋權、中國形象的塑造權。未來制造業競爭不僅是技術之爭,更是文化敘事權之爭。堅持文化賦能制造業發展,是將冰冷的工業邏輯轉化為有溫度的文化表達,使“中國制造”成為傳遞民族精神、解決人類共同命題的重要載體。
文化賦能制造業的重要路徑
文化賦能制造業發展,強調以文化為魂、工藝為骨,通過產品這一媒介實現“技與道”“器與美”的統一,這不僅推動制造業從“造物”邁向“造美”,更成為新時代工業文明的人文注腳,呼應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凝練產業美學品質。一是引導產業集群文化建設。圍繞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的重要任務,探索推動美學與生產制造等深度融合,將文化自信、價值引領融入集群發展,提升產業集群的文化軟實力與國際競爭力。二是拓展文化產業應用場景。強化對文化產業的引導培育,通過生動的創新實踐詮釋、深化和拓展制造美學,讓其在文化產業場景中充分體現豐富內涵。三是打造出海矩陣。把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融入現代科技,把美學創意嵌入產品自主設計,讓產品打上傳統文化獨特印記,成為全球接受的“美學符號”,從產品出口變為“產品+文化”出海,提升“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
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工業形象是城市的硬核IP。人們對制造之美的追求,將驅動生產力向高級化躍遷,并塑造出以新型工業文化為鮮明標識的城市品格,推動相關城市從生產基地到創新品牌策源地的角色升級。這將極大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人文經濟學的重要命題啟示我們,制造業城市也可以美起來。城市與產業會因為文化與制造業內蘊的共通價值而聯結得更加緊密;同時,制造業與文化也會因“美”而趨近。在這樣的耦合系統中,多種要素將形成良性循環,推動經濟形態的多元化和文化創新創意生態的不斷豐富。還要看到,工業建筑包括廠房等,往往以其獨特造型等帶來強烈的美學體驗,成為地標式建筑或美學景觀。可加大對工業美學場景的開發,利用工業遺址打造主題公園,對相關工廠進行旅游化改造,以工業美學特色空間提升文化供給質量,使其成為展現城市文化底蘊的重要媒介。
傳承弘揚文化精神。一是彰顯以精益求精為核心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對工藝技術的極致追求上,更反映在對品質、責任和文化的堅守之中,是文化自信在制造領域的具體展現。二是塑造新時代中國企業家的集體形象。當“中國制造”不斷向科技高峰攀登時,實際上也在向著美的境界邁進。其中凝聚著對品質的執著、對創新的專注,以及將工匠精神內化為職業操守的意識。三是促進“人—產—城—文”協同發展。文化賦能制造業,不僅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和城市審美品質,更推動人的創造力、產業競爭力、城市功能布局與文化軟實力的深度融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制造成為文化和情感的載體,從而推動工業文明不斷煥發活力,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黃 琦 顧乃華 作者均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