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場景,很多人會下意識地聯想到影視劇中的某個情景。這個原屬于舞臺表演領域的專業術語,如今被賦予了新內涵:場景的邊界不斷被打破,并持續向科技創新、產業應用、市場消費等領域延伸。
場景之所以受重視,與其作用分不開。作為連接技術與產業、打通研發和市場的橋梁,場景對促進新技術新產品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具有重要牽引作用。也就是說,新技術、新產品需要由產業端提供大量“訓練場”,經過復雜場景訓練后不斷迭代優化,最終方能形成具備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技術體系。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均對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等作出明確要求。《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更是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大力提振消費”等多個章節提及“場景”。作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之后首個納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的重磅文件,《關于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對加快場景培育、開放和大規模應用作出了更加系統全面的部署。
“多年來,很多新技術叫好不叫座,不是因為技術不成熟,而是缺乏必要的場景支撐。”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務院常務會議這一部署凸顯了場景在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而會議對“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全面布局,不僅抓住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核心痛點,即如何將技術潛力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效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競爭力,同時為未來加快新場景培育與應用、以場景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基于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的優勢,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優先布局一批新領域新賽道場景、高價值小切口場景和跨區域跨領域綜合場景。其中,新領域新賽道場景突出前瞻布局,體現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前沿方向;高價值小切口場景聚焦精準賦能,強調新技術應用價值;跨區域跨領域綜合場景更加注重協同整合,探索從體制機制層面改革突破。
在具體實施路徑上,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用改革創新辦法培育更多新場景,推進基礎設施和平臺等“硬件建設”,做好法規、制度、政策等“軟件支撐”,加強部門協同,健全監管機制,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硬件建設”是基礎,但它不只是局限于傳統的“鐵公基”,更多的是面向新場景創建的數字基礎設施、算力平臺、中試驗證平臺、數據開放平臺等。“軟件支撐”是關鍵,現有的政策法規等往往滯后于科技創新步伐,諸如人工智能的法律責任界定、數據污染如何有效管控、數據資產價值評估認定等,都是未來場景構建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問題,若不能及時跟進和調整,就有可能成為扼殺創新的隱性壁壘。在監管層面上,格外需要把握好包容審慎的尺度,為創新留出必要的試錯空間。
場景是重要且稀缺的市場資源,它能夠充分釋放技術的商業價值,為新技術企業提供成長機會。但也要看到,真正的場景必須通過供需聯動來實現。這意味著,各地在布局場景時一定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比較優勢,避免一哄而上和同質化競爭。與此同時,場景也是一種新型政策工具,要通過放寬市場準入、創新要素資源配置等方式,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戰略舉措形成同頻共振,更好地釋放場景創新應用的巨大潛力。(作者:顧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