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淘寶跳轉廣告被立案調查”的消息在網絡上傳開。盡管消息真實性尚待核實,卻迅速登上熱搜。近年來,跳轉廣告早已成網民集體吐槽的“流量梗”。不過,把跳轉廣告的板子全部打在淘寶身上,未免欠妥。
事實上,涉及跳轉廣告問題的遠不止淘寶。如今打開各類App,不是跳向抖音、京東、拼多多等軟件,就是被彈窗廣告“圍追堵截”,用戶體驗深受影響。甚至有導航途中因廣告跳轉而中斷,已直接威脅用戶安全。
要厘清責任,首先要搞清楚廣告投放的機制。跳轉廣告通常涉及兩個主體:一是淘寶這樣的廣告主,即“甲方”,負責花錢買廣告;二是承接廣告并具體展示的各類App,也就是“乙方”,它們才是用戶直接使用的載體。一般來說,淘寶等甲方購買的是廣告曝光服務,而廣告如何展示,往往由乙方App或其代理公司自行決定。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雙11”等大促期間,淘寶等廣告主會加大廣告投放力度。但用戶從外部App“搖一搖”跳轉至淘寶的行為,多源于第三方媒體受平臺或商家委托所投放的開屏廣告。這些廣告的技術參數完全由媒體側獨立設置。
各類App堅持對跳轉廣告“不離不棄”,說到底還是為了錢。據市場監管總局數據,今年前三季度,頭部企事業單位互聯網廣告發布收入高達7128.8億元,同比增長22.5%,占廣告總收入八成以上。當用戶的每一次“誤觸”都能帶來真金白銀,平臺便很難管住自己的手。此前,工信部與市場監管總局都曾出手整治“搖一搖”廣告,可“搖一搖”沒有剎住,“滑一滑”“跳一跳”“碰一碰”們涌現,不斷試探用戶底線。
跳出“誰該打板子”的爭論,想解決跳轉廣告,還得從根源找辦法。監管部門得持續施壓、細化規范、強化執法;淘寶等廣告主也得主動負起責任。淘寶們在投廣告時,可以事先約定避免惹人煩的方式,從源頭上減少對用戶的干擾。
一則引發反感的廣告,非但達不到轉化效果,反而會傷害品牌形象——這筆賬,其實并不難算。相比短期的點擊數據,用戶的好感與品牌的聲譽,才是更寶貴的長期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