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10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臺風黃色預警,預計今年第26號臺風“鳳凰”將于12日下午到夜間在臺灣島西南部沿海再次登陸。此前,“鳳凰”已于9日以強臺風級別登陸菲律賓,造成嚴重破壞。
11月為何還有臺風生成?這時期的臺風有何特點?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許映龍解釋說,11月仍有臺風生成并活躍并不奇怪。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是全球唯一可以一年12個月均有臺風生成活動的海域,其中,4月至12月為臺風登陸的時段。
以2024年西北太平洋為例,11月還曾出現“銀杏”、“桃芝”、“萬宜”和“天兔”等“四臺共舞”的情況。另據數據統計,2001年至2024年,共有8個年份出現過11月雙臺風共存的情況。
11月,氣候轉冷,是否意味著生成的臺風強度不強?許映龍表示,多數情況下的確如此,但11月仍有較強臺風生成的可能,此類臺風可能穿過菲律賓,西行進入我國南海海域,影響我國南部海區或華南沿海,不能掉以輕心。
因為11月隨著太陽直射角的向南移動,熱帶低緯海洋仍然偏暖,海溫高意味著提供給臺風能量也越大,因此也更容易出現強度更強的臺風,甚至超強臺風。
如2013年第30號臺風“海燕”于當年11月4日被命名,隨后發展增強至超強臺風級別 ,于11月7日晚間達到強度巔峰,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17級以上(75米/秒),成為2013年全球最強的“風王”,先后影響菲律賓、我國南海海域及華南沿海和越南等地。
有公眾疑惑,立冬節氣已過去4日,此時節生成的臺風能否稱之為“冬臺風”?許映龍解釋,一般而言,中央氣象臺會將每年9月至11月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臺風稱為“秋臺風”。據此劃分,“鳳凰”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秋末臺風,并非所謂的“冬臺風”。許映龍還補充,在氣象業務中,預報人員對夏臺風和秋臺風均有明確定義,但目前并沒有“冬臺風”“春臺風”等明確定義。
此外,許映龍表示,根據目前的監測預報看,除臺風“鳳凰”外,近期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臺風的可能性較小。(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