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江西省景德鎮市的陶陽里歷史文化旅游區。該旅游區在城市中心地帶,由108條歷經千年的老城里弄、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構成。姚 飛攝(中經視覺)
China,音同昌南,是景德鎮的古稱。
china,意即瓷器,是景德鎮的物產。
昌南、瓷器、中國,3個看似無關的詞語,在景德鎮千年窯火中,燒造出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震古爍今,享譽世界。2019年8月,《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正式印發,賦予景德鎮新的歷史使命。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調研時,殷切期待景德鎮“把‘千年瓷都’這張靚麗的名片擦得更亮”。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近年來,景德鎮市牢記囑托,以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為統領,大力推動陶瓷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探索具有世界意義、中國價值、新時代特征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發展之路。
原真性保護——
用心呵護“瓷”遺產
龍珠閣是景德鎮的地標建筑,明清兩代燒造宮廷用瓷的御窯廠環繞周邊,皇家監陶官員俯瞰窯場、指揮燒造就在此地。當時的景德鎮,巧匠云集、民生富庶,“瓷都”生產生活的場景在清代文物“青花御窯廠圓瓷板”中得以生動復現。
如今,仿制這件文物的現代藝術裝置成為游客在景德鎮御窯博物院的打卡必選地。圓形瓷板被拆分成不規則的3個板塊,錯落鏤空形成視覺縫隙,恰好透景到不遠處的龍珠閣。
一眼千年,穿越古今。這是人們對景德鎮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窯史、600多年御窯史的深情凝望。游客的流連讓御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深感“人生值得”。得益于這位兼具考古學、航空學、經濟學專業背景的“斜杠”院長,御窯瓷業文化遺產保護展現出鮮明的專業范、科技范、市場范。
古陶瓷基因庫喚醒沉睡千年的文物瓷片。歷史上,御窯瓷器入選者“百里挑一”,絕大部分次品、試制品、貢余品被砸碎后就地掩埋,禁絕流入民間。御窯廠里歷代堆積的古瓷碎片,成為反映官窯陶瓷生產和文化信息的重要歷史遺存。博物院依托考古出土的約2000萬件歷代瓷片,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起涵蓋樣本采集、科學表征、知識建模、標準制定和應用推廣的數字體系。
“每件標本可提取100條以上信息,涵蓋考古、造型、紋飾、胎、釉、彩、裝燒、款識等8類核心信息,以及國內外考古發現、公私收藏、文獻資料等延展信息。”翁彥俊說,“如果用最簡單的6個字概括御窯博物院的職能,我理解是深挖掘、做接口。比如,基因打底,數據資源可以廣泛接入到考古研究、陶瓷科普、文旅創新、文化傳播等多重領域。”
數字化監測守護飽經風雨的瓷業遺存。走進景德鎮手工瓷業遺存監測平臺,記者看到,實時更新的數據巨幕全時段、全方位守護著景德鎮瓷業遺產的安全。監測中心負責人徐冠翔說,平臺通過儀器監測、遙感采集、外部接入等手段,對遺產本體、自然環境、游客管理等進行重點監測,“如有異常提示,我們會快速聯系監測站和保護站的巡查人員,現場勘察處置”。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督察,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有效保護和活態傳承。對此,景德鎮市委書記胡雪梅深有感觸,“景德鎮保留了全世界最豐富、最完整的陶瓷文化遺存,我們在瓷城共生中賡續千年文脈,精心呵護傳承千年的城市記憶、城市個性、城市氣質,全力打造城脈、文脈、人脈相統一的新型人文城市,讓景德鎮成為一部可觸摸、可體驗、可品味的‘活著的陶瓷歷史文化教科書’”。
走出御窯博物院,遍布全城的160處瓷業遺址、108條老里弄,被景德鎮人視若珍寶,護持如初。“保護第一、修舊如舊”,憶及10年前陶溪川開發時對老國營瓷廠工業遺存的“執拗”存留,景德鎮陶文旅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子力依舊壯懷激烈,“越保護,越珍惜,越珍惜,越堅持。一切的勝利都是價值觀的勝利,是長期主義者的勝利”。
活態化傳承——
推陳出新“瓷”文化
作為“千年瓷都”,景德鎮至今保存著由原料產地、交通道路、水運碼頭、作坊窯場、商鋪民居、城池衙署、技藝民俗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的瓷業體系。怎樣才是對瓷業遺產的最好保護?景德鎮沒有將其束之高閣,而是通過創新理念、市場思維、先進技術,挖掘其既有傳統魅力、又具當代價值的文化內涵,讓人們在新的時代語境中找到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認同。
讓文物活起來。“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福如意是景德鎮向全球推介的首款城市禮物,由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與瑞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茶器的設計思路來自國家一級文物“清乾隆青花葫蘆紋葫蘆瓶”。
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段建平說,“我們從館藏珍貴文物IP入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工業設計理念和景德鎮制瓷工藝相結合,設計出這款賞用俱佳、寓意吉祥的茶器,讓文物進入生活,如今單品銷量已超10萬套,觸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讓技藝活起來。“孫公一脈傳四代,窯火千年興世家。”在陶陽里龍缸弄,孫公窯正門兩側的楹聯令人動容。作為江西省級青花瓷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孫立新承襲曾祖創立的品牌,至今已有120年。工作室里,既有傳統器型的手繪瓷,也有貼花量產的日用瓷,還展陳著學生創作的卡通瓷。
“唯有創新才有生命力。”傳道授業中,孫立新總對學生們說,“要讓觀賞瓷和日用瓷并駕齊驅,特別是通過創新活化傳統技藝,重塑生活陶瓷的生產力,這是陶瓷文化人民性的最好體現”。如今,景德鎮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增至3200多名,傳統文化在“見人見物見生活”中薪火相傳。
讓場景活起來。聲名鵲起的陶溪川文創街區所在地,原是廢棄的景德鎮宇宙瓷廠。老廠房的鋸齒形屋頂與高聳入云的煙囪仍在訴說著歲月的崢嶸。如今,這里已是海內外年輕人新的“宇宙中心”,創意集、陶然集、春秋大集,“上鎮趕集”成為瓷都新玩法。
作為江西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陶溪川文創街區設有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邑空間雙創平臺、陶公塾教育研學基地、直播基地等豐富業態。2020年8月至2024年12月,陶溪川直播基地在籍商戶17682戶,總商品交易額超205億元。2024年接待游客1164萬人次,超過景德鎮城鎮常住人口約10倍。
立足豐厚的歷史文化家底,景德鎮“千館之城”創建場館總數已達1000家。景德鎮市市長陳克龍表示,建設千館之城的核心要義是“讓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文化空間‘活’起來、‘串’起來、‘火’起來,守護城市記憶、展示文化魅力、賦能產業發展、豐富群眾生活,構建城市文化的生態系統”。
主體性發展——
重塑城市“瓷”吸力
從經濟數據上看,景德鎮具有旅游型城市較為普遍的“尷尬”。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0.3%,增速均低于全國水平,在省內也不占先。同時,也有獨具一格的“亮色”:
一是人氣。全市旅游人次從2022年4467萬,增長至2024年突破6000萬;旅游收入從2022年363億元,增長至2024年753億元。
二是瓷力。2024年景德鎮地區生產總值1179億元,陶瓷全產業鏈總產值達939億元。
三是活力。近10萬名大學生與6萬多名中外“景漂”在此創新創業,朝氣蓬勃。
千年瓷都與陶瓷產業、陶瓷文化以潮流姿態,“歸來仍是少年”。如何在新時代的語境里,實現瓷與城、人與城的雙向奔赴?
堅守一個邏輯——以瓷為榮的自珍自信。陶瓷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景德鎮的“根”與“魂”。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以陶瓷產業支撐千年發展的城市,豐富的瓷業遺產與文化是“千年瓷都”獨特厚重的精神內涵,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景德鎮以“瓷”為根,讓保護和發展都植根于陶瓷文化的主體性,呈現出文化意義上的堅定自我,無論是面對區域排序的發展壓力,還是面對網紅城市的流量壓力,他們以文化自信為根本依托,不急躁、不慌亂、不盲從。調研中,記者偶遇御窯博物館志愿講解員朱緋,他說,“我體會的景德鎮陶瓷文化就是擇一事終一生,干一行精一行。回看歷史,瓷運與國運息息相關,瓷業興旺的時候,往往也是國家強大的時候。景德鎮的復興恰逢其時,水到渠成”。
傳承一種精神——與時俱進的創造創新。宋代以青白瓷名揚天下,元代以“二元配方法”與青花瓷獨領風騷,明代經由大航海風靡世界……景德鎮瓷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永不止息的創新史。景德鎮市五六七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曹海浴說,“城市和瓷業發展,不創新是沒有出路的”。
創新力量從何而來?“最重要是年輕人喜歡。年輕人的創造力、想象力、傳播力是最寶貴的資源。”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剛好說。每月從4000多名申請者中挑選符合原創要求、作品質量高的1300余人進入創意集市,其中銷量最好的前20名有機會進入邑空間創業基地孵化,年營業額超100萬元即可“畢業”遷出。截至今年9月,陶溪川已累計匯聚青年創客3萬余人。為了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扎根創業,景德鎮先后出臺20余項人才政策,打造追夢圓夢的“夢工廠”。
塑造一種格局——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開放包容是文明發展的源頭活水,也是文化自信的充分體現。景德鎮悉心營造具有藝術感、充滿煙火氣、彰顯國際范、縱享慢生活的城市形態,讓世界透過這扇“窗口”,看到一個欣欣向榮、氣象萬千的文化中國。
如今,景德鎮的人氣越來越旺,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流量洗禮”。通過硬件設施、服務優化和管理創新,景德鎮展現出強大而穩定的承接能力——不斷豐富旅游產品和業態,契合游客多維度、有深度的文化游期待;大力實施城市更新,改善基礎設施,滿足游客硬需求;推出樂客寵客暖心政策,改善接待軟服務,努力把“文旅流量”轉化為“發展增量”。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以文化底蘊為胎體,以傳承創新為釉彩,讓千年窯火與人間煙火相互映照,期待景德鎮續寫新的傳奇。
(經濟日報調研組成員:王 晉 張 雙 劉 興 史夢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