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推動供需總體適配、良性互動是做強國內大循環、應對外部挑戰的重大戰略舉措。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進一步促進消費的實施方案》,錨定當前消費市場“供需錯位”痛點,以需求牽引供給,以供給創造需求,為消費提質升級與經濟循環暢通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我國消費市場呈現鮮明的升級態勢。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3.5%,消費主引擎作用進一步凸顯。但低端供給過剩、優質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此次出臺的方案提出到2027年,消費品供給結構明顯優化,形成3個萬億元級消費領域和10個千億元級消費熱點;到2030年,供給與消費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正是為了破解這一難題。
技術創新是破解供需適配難題的重要動力。九陽等企業通過消費大數據對接生產系統,帶動智能產品銷量大幅增長,印證了技術賦能的實效。未來,應建立“用戶需求—智能設計—柔性生產”全鏈條數字化體系,在家電、家具等重點行業培育一批柔性制造工廠,讓生產高效響應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尤其要用好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人工智能在消費品全行業全領域全過程應用,讓供給端從“生產更多”轉向“生產更對、更好”。
精準對接細分需求是破解供需適配難題的有效手段。京東通過超級供應鏈體系,促進產品創新與物流提效,將中國的制造優勢與研發優勢、品牌優勢、服務優勢“鏈”接起來,吸引注重品質和性價比的消費者;得物App與潮牌、設計師聯名推出限量款產品,作為潮流新品首發和國潮設計的重要平臺,吸引年輕消費者。事實證明,精準匹配不同人群需求,不僅能激活更多市場潛力,也讓消費供給更具溫度。
提升農村供需適配度是破解供需適配難題的重要內容。農村供需適配不是簡單“送貨下鄉”,而是精準對接需求,讓農村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買好貨;完善售后服務,將消費意愿轉化為實際購買力。要鼓勵企業開發適配農村環境的節能家電與衛浴產品,開展名優產品下鄉及配套服務,既讓農民用上貼合實際需求的好產品,又通過維保、以舊換新等服務打消消費顧慮。同時,升級農村商貿設施、完善縣鄉村物流體系,打通優質供給進村的“最后一公里”,讓農村消費需求與市場供給高效銜接。
綠色轉型為消費增長打開新空間。數據顯示,去年以舊換新八大類家電中,一級能效產品銷售額占比超90%。20多個省份根據當地居民消費情況,將綠色智能家電納入補貼范圍,滿足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可見,綠色產品擴容迭代大有潛力。要適應綠色化低碳化消費趨勢,提高消費品能效、水效限定值標準;鼓勵新能源汽車、高能效家電、綠色建材家裝等領域綠色低碳消費;支持骨干企業聯合開發全屋智能化綠色化解決方案,提供更多綠色供給。
消費升級離不開供需適配持續優化。此次方案出臺,標志著我國促消費政策從“刺激需求”向“供需雙向發力”轉變。隨著新技術加速應用、特色產品不斷涌現、消費環境持續改善,消費市場將釋放更大潛力,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還將滿足更多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作者: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