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印度孟買的班德拉—沃利跨海大橋。 新華社記者 陳冬書攝
自美國4月份宣布實施所謂的對等關稅以來,印度對美商品出口遭受重創,出口額從2025年5月的峰值88億美元跌至9月的55億美元,進而導致印度9月份商品貿易逆差飆升至321.5億美元,創13個月以來新高。美國當前對印度商品累計稅率最高可達50%,主要包括8月初因雙邊貿易磋商未能達成一致,宣布對印度輸美商品征收的25%對等關稅,以及8月底因不滿印度進口俄羅斯石油,宣布額外征收的25%懲罰性附加關稅。
10月份,隨著印美均釋放出雙邊貿易磋商的積極信號,印度對美國商品出口出現自5月份以來首次環比回升。印度商工部最新公布數據顯示,10月份印度對美商品出口額達63億美元,較9月環比增長14.5%,但與2024年同期相比,仍然下降了8.6%,印度紡織品、海產品、藥品、寶石和珠寶、工程產品等行業受沖擊較大。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除受黃金、白銀需求激增導致進口增長影響外,美國作為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場,對印度實施的高關稅擠壓了印度輸美商品的利潤空間,也是導致印度商品貿易逆差持續增長的重要原因。10月份,印度商品出口額同比下降11.8%,在全球需求疲軟的背景下,在印度前20大出口市場中,僅有中國、西班牙、巴西、比利時、中國香港5個貿易伙伴實現了出口增長,對其余15個主要市場的出口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對美國出口下降8.6%,對新加坡、澳大利亞出口降幅超過50%,對意大利、英國、荷蘭、馬來西亞出口降幅超過20%,對韓國、德國、法國、孟加拉國、尼泊爾出口降幅超過10%,反映出印度整體商品出口形勢較為低迷。與之相較,印度服務貿易出口表現不俗,10月份服務貿易出口額達到385.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5%,一定程度上緩沖了商品貿易帶來的巨大逆差。
面對美國高關稅對出口貿易的沖擊,印度政府多管齊下,以期緩解貿易逆差對經濟社會穩定帶來的巨大壓力。
一方面,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近期推出約50億美元的出口扶持方案,重點扶持因美國高額關稅以及全球貿易低迷而遭受沖擊的印度出口企業,旨在幫助出口企業開拓市場和獲得信貸。該方案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出口促進計劃(EPM),規模約為28億美元,并將持續執行6年,重點針對印度中小微企業、首次出口企業以及勞動密集型行業;二是無擔保出口商擔保計劃(GSE),規模約22億美元,重點支持本國出口企業。
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圍推動貿易多元化。美國關稅壓力激發了印度加快與其他貿易伙伴達成自貿協定的意愿和行動,在7月24日與英國正式簽署《全面經濟與貿易協定》(CETA)的基礎上,加快與歐盟、澳大利亞、新西蘭、海灣國家等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自貿談判進程。其中,印度與歐盟的自貿談判計劃最快于2025年底前達成協議,印歐雙方目前都在加緊推動。
不過,當前市場最關注的還是印度與美國之間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任何變化都可能對印度出口形勢產生深度影響。10月以來,美印貿易談判呈回暖態勢,特別是在能源和軍備采購領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作為全球最大液化石油氣(LPG)消費國之一,印度政府近期宣布與美國簽署首份液化石油氣采購協議,承諾2026年將自美國進口220萬噸液化石油氣,約占印度年需求的10%。同時,11月初印美簽署為期10年的防務合作框架協議,印度承諾加大對美軍備采購。10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印度2025/2026財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上調了0.2個百分點,至6.6%,這意味著印度經濟仍有望維持快速增長,但其韌性仍有賴于外部貿易環境的持續改善。(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