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發展既要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有為政府”在宏觀經濟治理中的管理和服務作用,“兩手發力”為綠色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河北保定推進“公園+”模式,讓市民共享綠色生活;青島高新區鼓勵引導企業進行綠色化改造,打造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地區采取積極舉措,發力綠色產業,創新綠色科技,主動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是全面綠色轉型的根本所在,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我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生產生活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當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組件和60%的風電裝備,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優質產能,為世界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隨著我國居民消費從主要解決“有沒有”向實現“好不好”轉變,消費多元化、品質化、個性化特征日益凸顯,共享出行、可回收的網購包裝、光盤打卡等低碳生活逐步成為社會新風尚。
應該看到,我國當前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從供給側來看,受制于不夠成熟的研發技術和較高的生產成本,市場上綠色低碳產品種類較少、價格較高,低碳供給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從需求側來看,很多消費者在衣、食、住、行、游的日常生活中尚未形成健康、環保、適度的消費習慣,綠色低碳消費意識比較薄弱。未來,綠色低碳發展要在補短板強弱項上持續發力,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
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相互促進、互為依托。綠色低碳生產方式通過綠色供給刺激綠色消費,是綠色低碳轉型的“發動機”。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會通過價格規律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是綠色低碳轉型的“指南針”。因此,要更好地統籌生產生活方式低碳轉型,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擴大綠色生產。綠色生產依賴綠色技術創新,用低碳或零碳的綠色技術替代原有的高碳技術,走綠色創新之路,是提高綠色供給的治本之策。當前各國大力發展的關鍵新興技術中,有很多屬于新能源和低碳技術。例如,美國的《關鍵和新興技術清單2024》、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地平線歐洲戰略計劃2025—2027》都聚焦綠色轉型、數字化轉型等戰略方向。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逐步構建支持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和綠色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積極推廣低碳技術應用,積極探索新型蓄能、虛擬電廠等智慧能源,深入推進清潔生產,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提振綠色消費。消費側的低碳轉型既依靠綠色低碳技術,降低單位能耗,同時也不能丟掉我們綠色生活方式的傳統。避免日常生活能耗會隨著收入增加而出現大幅度增長。這就需要激發綠色消費理念、引導綠色消費行為,進而帶動綠色消費規模和綠色消費結構升級。廣泛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大力倡導節糧、節水、節電和生活垃圾分類,大力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綠色低碳產品,以綠色生活打造美麗家園、建設美麗中國。
強化綠色低碳發展制度保障。綠色低碳發展既要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有為政府”在宏觀經濟治理中的管理和服務作用,“兩手發力”為綠色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購等多種政策工具,注重政策間的有效銜接,護航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產品設計、采購、制造標準規范,加強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建設,讓“偽綠色”“假李逵”無處遁形。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用好碳交易的市場機制和綠色金融政策,使市場釋放明確的信號,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在“自上而下”的頂層政策推動下,不斷實現“自下而上”的市場積極反應,激發全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內生動力,共同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新畫卷。
(作者韓 晶 系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