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素質,關乎糧食安全的成色,關乎農業發展的未來。保護和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除了強化價格、補貼、保險等政策支持和協同外,還應以戰略眼光、超常舉措,加快推動農民職業化進程,讓“農民”從一種世代沿襲的社會身份,轉變為有吸引力、有尊嚴、有奔頭的現代職業,讓有志投身農業的人,主動選擇成為新時代的“職業農民”,為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筑牢人力根基。
當前,農村勞動力面臨“代際斷層”與“素質鴻溝”的雙重挑戰。一方面,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加劇,“‘70后’不愿種、‘80后’不會種、‘90后’不談種”已成為普遍現實,我們必須與時間賽跑,為農業注入新鮮血液;另一方面,智慧農業、生物育種、數字技術正深刻重塑全球農業格局。如果不能盡快建立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再先進的技術也只能淪為擺設。推動農民職業化,這是應對“誰來種地”的迫切需要,也是搶占現代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的關鍵舉措,慢不得、等不起。必須拿出更大決心,破除制度障礙,以只爭朝夕的勁頭,把培育現代職業農民擺在優先位置。
以“制度松綁”加快破除身份壁壘。傳統的“農民”身份與戶籍、土地深度捆綁,代際相傳,成為一種難以擺脫的固化標簽。要實現向現代職業轉變,必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三權分置”改革,打破橫亙在城鄉之間的“無形之墻”。首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剝離依附于戶籍之上的公共服務差異,確保無論來自城市還是農村的農業從業者,都能平等享受所在地的公共服務,真正實現“職業”與“身份”的徹底解綁。其次,持續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通過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解開捆綁在農民身上的土地束縛,為有志從事農業的現代職業農民流轉土地、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創造條件,讓現代職業農民在更廣闊的田野上筑夢。
以“產業增效”加快提升職業吸引力。糧食比較效益低,“1斤糧食不如1瓶礦泉水值錢”的現實嚴重削弱了農民的職業吸引力。應強化價格、補貼、保險等政策支持和協同作用,確保農民種糧不虧本、有錢賺。應持續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市場導向,發展訂單農業、品牌農業,實現優質優價。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農民從單一糧食生產向精深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商、民宿經濟等新業態拓展,實現收入結構的多元化與收入水平的顯著提升。普及智能農機與智慧農業,從根本上改變農民工作環境與方式,使其成為令人羨慕的“科技崗”。當務農收入不低于甚至高于城鎮同齡從業者時,農民才能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選擇。
以“身份重塑”立起農民應有的尊嚴感。現代職業農民不應是固守傳統的“莊稼漢”,而應是懂技術的“田秀才”、善經營的“農經理”、會管理的“土專家”。要像培育工程師、教師一樣,建立系統的職業資格認證與教育培訓體系,推動從業者從“經驗型”走向“專業型”。實施城鄉人才入鄉激勵政策,通過設立農業創業基金、提供安家補貼等政策,精準吸引大學生、科技人員、退役軍人等人才成為現代職業農民。還要大力營造重農尊農的社會氛圍,加大對農業勞動模范、致富帶頭人的表彰力度,提高其社會地位,讓全社會都認識到,農民是關乎國計民生的現代職業,是值得驕傲的人生選擇。
農民職業化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其意義遠超農業本身。它關乎社會公平、關乎人才流動、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的長久大計。我們應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按下農民職業化的“快進鍵”。當千千萬萬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敢創新的職業農民,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時,我們端牢“中國飯碗”的根基將更加牢固,農業現代化的未來將更加可期。(作者:劉慧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