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數據分析到物聯網技術,從節能改造到綠色轉型,從自動化生產線到智能機器人……當前,我國制造業更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面對全球產業格局深刻變革,中國制造正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實現傳統產業固本升級。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2020年至2024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從31.3萬億元增長到40.5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從26.6萬億元增長到33.6萬億元。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化,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覆蓋全部工業大類。不少地區基于自身實際,努力開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與探索。比如,湖南省打造了智能制造的長沙樣板,累計培育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11家,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13家、優秀場景38個。廣東省圍繞強化關鍵供給、促進應用推廣等方面提出多條政策措施,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山西省作為傳統能源大省,聚焦能源智慧轉型、產業升級與適度多元發展的3條路徑,構建了體現地方特色、具有比較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據基礎薄弱仍是眾多企業當前面臨的主要障礙。大多數消費品制造業企業缺乏清潔、可訪問的歷史數據檔案,包括以往配方、質量保證報告和消費者測試結果等。另外,數據孤島問題突出。在企業內部,不同部門常常使用互不兼容的數據標準,這種數據分散化現狀使得跨系統集成異常困難。中小企業還往往面臨更高的轉型門檻,陷入“轉型成本高、技術能力弱”的雙重困境。針對此,要多點發力,協同推進數字化轉型,讓制造業越來越強。
一方面,構建堅實的產業支撐體系。持續開展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揭榜掛帥”工作,發掘培育掌握核心技術、深耕細分行業的專業化供應商。重點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推動基礎數據池、服務商資源池、解決方案及產品池三大資源池整合與共享,為不同規模企業提供從精準診斷到標桿打造的全流程服務。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發展路徑。以制造業企業發展實際為出發點,健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政策體系,推動地方結合實際出臺配套政策,強化部地協同配合,統籌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各項工作。
另一方面,企業要根據自身規模與行業特點,精準施策,梯次推進。龍頭企業應瞄準“燈塔工廠”建設,打造行業標桿。中型企業可開展“數字化診斷”,找出瓶頸環節,針對性實施改造。小微企業則可以從設備聯網入手,借助政府補貼套餐,以最小成本邁出數字化轉型第一步。相關企業應高度重視數據治理,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采集規范,打破內部數據孤島,形成“黃金記錄”機制。建立知識管理體系,防止機構記憶隨著員工離職而流失。
此外,對消費者來說,要強化需求牽引和價值共創。企業應建立與消費者的持續互動機制,將消費者反饋融入產品設計與改進過程,實現以需求為導向的柔性生產。培育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新型制造模式,通過個性化定制、協同設計等創新模式,增強消費者參與感、獲得感,提升品牌忠誠度。在政策制定上也應關注消費者權益保護,在促進數據流動利用的同時,完善隱私保護機制,構建安全可信的數字化環境。(作者:王法濤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