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發展方式迎來重大變化。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關于促進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集成融合發展成為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式,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明顯增強,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此次打造新能源發展“升級版”,并非單一技術、建設方式的簡單升級,而是事關發展理念、產業形態與生產力布局的深刻變革。未來,新能源發展重心將從簡單的規模擴張,轉為以系統協同為核心的價值創造。
回顧我國新能源發展歷程,風光發電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裝機和應用規模長期處于世界第一,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規??焖贁U張背后,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西部地區的綠電難送出,東部城市的綠電不夠用,風光發電“看天吃飯”的波動性讓電網承壓,市場化競爭力不足,這些“成長的煩惱”成為制約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如果說早期新能源發展是單兵突進式的探索,那么此次《指導意見》的出臺,便是要組建一支協同作戰的現代化“合成軍”,讓新能源發展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飛躍。
新政的最大亮點,在于提出了“左右、前后、上下”三重集成維度,三者相互支撐、有機統一,共同構建起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的立體框架。
“左右”集成,可打破不同能源品種間的壁壘,有效解決新能源穩定性難題。風光發電情緒多變,有風有光時產能爆棚,無風無光時便陷入停滯,而煤電、水電、儲能等能源品種更加沉穩可靠。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光熱發電與新型儲能協同配置,正在探索打造百分之百新能源供電模式;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項目中,水電成為風光發電的調節器,有效平抑出力波動。這種多能互補的“朋友圈”,可讓煤電繼續扮演“壓艙石”角色,儲能發揮“充電寶”功能,共同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助其從電力系統的配角,成長為可信賴的主力軍。
“前后”集成,可打通生產與消費堵點,讓綠色電力實現精準配送。長期以來,西部新能源基地的電力,需千里迢迢輸往東部負荷中心,“長途販運”損耗大、成本高,既造成了資源浪費,也制約了新能源市場競爭力?!扒昂蟆奔芍荚谕苿有履茉瓷a與消費直接對接,實現就地就近消納。比如,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光伏+儲能+充電樁”一體化設施,讓過往車輛隨時能補充綠色動力;工業園區旁的分布式電站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大幅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這種“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模式,不僅降低了輸電損耗,也讓用戶從被動消費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激活了消費側市場的巨大潛力。
“上下”集成,可貫通全產業鏈發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向上延伸,依托豐富的風光資源,可引導光伏組件、風機葉片、儲能電池等高端制造業向資源富集區集聚,形成規模化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向下拓展,低成本綠電正是吸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磁石”,綠色燃料、數據中心、高載能產業與新能源深度耦合,可催生一批零碳產業園區。這種“建設一個項目、培育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的乘數效應,有利于實現能源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左右”集成保障安全,“前后”集成提升效率,“上下”集成創造價值,三者共同構成了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鐵三角”。這一發展模式的升級,不僅有利于破解我國新能源發展的階段性難題,更有助于在全球綠色產業革命中搶占先機。當前,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推進,綠色低碳成為產業競爭的核心賽道,一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體系,將為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提供堅實支撐。
打造新能源發展升級版,關鍵在于念好“融”字訣。這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層面持續完善新能源發展政策機制;需要企業加大技術研發與模式創新力度;需要科研機構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集成融合提供支撐。各方攜手同心、大膽探索,才能使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作者:王軼辰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