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巴東縣沿渡河鎮石喊山村的柑橘。本報記者 徐蕾潔攝
治水興產,活水興業。近年來,隨著《三峽后續工作規劃》等政策實施,三峽庫區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產業發展呈現新面貌。在重慶市巫山縣,脆李是不少村民的“金果果”,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在湖北省巴東縣,柑橘產業實現優良化選種、規模化種植、規范化管理,是群眾增收致富的期盼……
三峽后續工作的產業扶持,既連著民生,又關系著發展。水利部三峽工程管理司綜合與規劃處四級調研員徐浩表示,庫區已培育形成柑橘、茶葉、脆李等一批特色農業品牌,扶持一批生態工業園和重點景區建設,累計新增就業崗位94.1萬個,為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當三峽水庫完成2025年175米蓄水目標,位于重慶市開州區的漢豐湖也進入了碧波萬頃時節。站在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烏楊村觀鳥臺,水鳥翩躚,草木蔥郁,漢豐湖風光盡收眼底。
每年5月至9月,三峽水庫處于低水位運行,開州城區周邊會形成24平方公里的消落區。為減小消落區“夏陸冬水”反季節漲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當地綜合整治,將原有的消落區改造成為一個擁有穩定生態環境的人工湖。同時,在岸線建成500畝林澤,打造景觀基塘600多畝,增加生物多樣性,讓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如今,這里已成山水秀美、城景交融、生態宜居的風景廊道。
生態治理成效,最終要通過推動產業發展、惠及百姓生活來檢驗。開州區竹溪鎮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李書春對此感觸很深。“今年年初,竹溪鎮南河治理工程共進行河堤整治7.8公里,改善了當地居民生活環境,保障了周邊農田生產安全。”李書春說,目前南河沿岸種植了百部、丹皮、枳殼、板藍、桔梗等中藥材,預計年收益超120萬元。
“河堤整治后,村里人一起將泥土填在原先的荒地上,變成可以種植的土地。”竹溪鎮竹溪村種植大戶李興紅告訴記者,這不僅新增了約30畝耕地,新修的連通場鎮道路也讓大家出行更加便捷。
庫區環境有了改善,致富路也越來越寬。“每年3月至10月是旅游旺季,這兩年村里拓寬了道路,相繼建成茶林棧道、觀景平臺,不僅方便村民日常采茶,也提升了游客的游玩體驗。”湖北省秭歸縣茅坪鎮長嶺村黨支部書記李士明介紹,茶是當地支柱產業,全村960戶人家,每戶都有茶園。通過將茶園與文旅相融合,游客春天來采茶,夏天來避暑,村民們辦起了農家樂、民宿,茶園每畝產值提升至7000多元,村集體經濟也突破百萬元大關。
特色產業蓬勃興起
走進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柑園村,漫山遍野的脆李樹郁郁蔥蔥。“全村現有脆李種植面積4600畝,全部達到豐產期,今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柑園村黨支部書記蔡萍告訴記者,近年來,柑園村以脆李、柑橘產業為支撐,借助李花節、采摘節、農業現場會等活動,打響鄉村旅游品牌,實現農旅融合。
柑園村的孫二娘農家樂,將脆李采摘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為“脆李+旅游”模式提供了生動案例。據孫二娘農家樂負責人張興建介紹,家里最早只種植脆李,2019年開始做農家樂,現在每年3月份李花盛開是最忙的,一天能接待40多桌客人,年收入比過去在外務工翻了一番。
如今,巫山脆李已發展成為重慶市三大特色水果產業之一。蔡萍說,村民的脆李除了賣給批發商,還通過電商、朋友圈等方式開拓客源,“到脆李采收旺季,快遞員會走到地頭攬收,再根據客戶需求通過水陸空鐵立體網絡運輸,實現從產得好向運得快、賣得好轉變”。
產業快速發展離不開高效暢通的運輸網絡。據了解,重慶市縣兩級先后實施三峽后續項目26個,累計投入資金2.59億元,幫助曲尺鄉特色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升級,建成產業道路、灌溉水網、交易市場、數字果園和運輸碼頭等一批關鍵設施,為巫山脆李產業的規模化與品牌化發展奠定基礎。
重慶市水利局副局長王衛國說,近年來,全市實施了長江柑橘帶、沿江古鎮文化旅游帶等項目,助推庫區15個區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10%。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從山間連綿的橘園,到山腳下建設的洗選果廠與鮮庫,湖北省巴東縣沿渡河鎮石喊山村正經歷著柑橘產業的升級。“5000畝柑橘進入豐產期后,年產量可達萬噸,將直接帶動沿渡河鎮、溪丘灣鄉近3000名移民穩定增收致富。”巴東縣水利局局長譚勇說。
依托三峽后續工作規劃有力支持,庫區移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獲得感持續增強。數據顯示,2024年,三峽庫區農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萬元,是2010年的4.19倍,年均增長10.5%;城鎮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萬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長6.1%。
后續規劃持續推進
三峽后續工作規劃的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筑牢了地質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雙重屏障,也成為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引擎,形成了“激活一片資源、振興一方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的良性發展。
在探索特色發展的道路上,各地也將獨特的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優勢。每年采茶季,大量游客會涌入長嶺村,體驗茶葉從采摘、炒制到包裝的全過程。這種沉浸式的茶旅體驗,不僅直接拉動了茶葉銷售,更盤活了當地的旅游資源。
據統計,三峽后續工作規劃實施以來,庫區GDP、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1.1%、9.1%、9.4%。支持秭歸縣金缸城新區、涪陵李渡新城區、巫山縣早陽新城等7個移民縣城拓展區建設,城鎮人口承載空間進一步拓寬,空間布局持續優化,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庫區干流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重要支流Ⅲ類及以上水質占監測斷面總數的90%以上,支流富營養化得到初步控制。庫區林地面積增加2880平方千米,消落區保留保護和自然修復面積達70%以上,庫區水土流失狀況顯著改善,水生生態系統逐步趨向新的平衡。
為有效緩解對長江中下游相關影響,“十四五”期間,水利部門重點針對宜枝河段、荊江河段等實施岸坡治理項目,有效維護了河勢及岸坡穩定,保障了航道暢通。新建和改擴建取水、輸水工程,增加城鄉日供水能力76.5萬立方米,城鄉供水水質和供水保證率有效提升。
徐浩表示,各級水利部門將以“保安全、惠民生、促發展”為主線,構建三峽工程運行安全長效機制,持續推進三峽庫區高質量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徐蕾潔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