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省如脊如梁。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并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經濟大省既是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也是經濟發展結構向優、動能向新的先行者,扛起挑大梁責任,既要注重“量的合理增長”,更要著眼于“質的有效提升”,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向奔赴,不斷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立足優勢扛起重任
舟大者任重。經濟大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中肩負著重大使命,更好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經濟發展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實現生產力發展質的飛躍。經濟大省向“新”而行具有先發優勢和資源優勢,率先探索出一條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促進科技創新的新路徑,可以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科技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支撐,產業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只有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從而構建起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大省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顯著的規模優勢、完備的產業體系和極具競爭力的企業集群,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方面的成效關系著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進程和質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在這場競爭中,誰能抓好發展機遇,率先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誰就能搶占發展先機,掌握競爭主動權。經濟大省產業協同水平高、區域聯動效應明顯、制度創新引領作用突出,通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能夠有效提升我國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中的核心競爭力。
充分利用良好基礎條件
經濟大省產業基礎深厚、創新資源集聚,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具備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從科技創新資源看,經濟大省擁有豐富的高校、科研機構和高端人才資源。例如,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經濟大省(市)集中了我國一大批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這些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方面實力雄厚,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同時,經濟大省憑借其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和較高的生活水平,吸引大量國內外高素質人才匯聚,為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以廣東為例,截至2024年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約7.7萬家,發明專利有效量79.23萬件,均位居全國前列。2025年以來,廣東在科技創新投入上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安排投入包括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在內的“制造業當家”相關資金262億元,推動科技創新邁向新高度。
從產業基礎看,經濟大省產業體系完備,產業規模龐大,產業配套能力強。例如,江蘇擁有40個工業大類,產業體系較為完備,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成果顯著。通過新設立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有力促進了產學研深度合作和科技成果落地轉化。2025年上半年,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1.8%,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9.2%。山東也是我國的制造業大省,擁有41個工業大類,在裝備制造、化工、能源等領域具有顯著優勢。經濟大省擁有的完備產業體系為科技創新成果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能夠快速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同時,產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技術需求,又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此外,經濟大省在政策支持、金融服務、創新生態等方面也具有優勢。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政策,加大對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創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金融機構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提供風險投資、科技信貸等多樣化融資渠道,為創新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良好的創新生態吸引著各類創新主體集聚,促進創新要素的流動和整合,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營造良好環境。2025年上半年,上海進一步優化創新政策環境,制定出臺針對初創科技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并持續擴大科技創新基金規模,產業轉型升級二期基金總規模達500億元,國資并購基金矩陣總規模達500億元以上,有力支持了眾多創新項目的開展;浙江促成平臺與高校、企業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119家,互聘科研人員633名,15家投資機構駐點式服務省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打造更具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以更實舉措破局制勝
當前,經濟大省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發展勢頭強勁、帶動作用明顯,但在創新主體協同、資源配置和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需聚焦重點,攻堅突破。一是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機制還不夠完善,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不高。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往往與產業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夠高,部分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在創新要素配置方面存在資源分布不均衡、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一方面,經濟大省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的創新資源差距較大,有的地區創新資源高度集聚,而有的地區則相對匱乏;另一方面,盡管經濟大省整體研發投入規模較大,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研發投入強度仍有待提高。三是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轉化渠道不暢通等問題。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水平不高,服務能力有限。同時,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還不夠完善,缺乏有效激勵機制。
面對問題和挑戰,經濟大省應從體制機制破局,從關鍵領域抓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大文章。全國其他省份也應結合自身特點,積極借鑒經濟大省經驗,協同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例如,廣東積極構建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年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的大型工業企業全部設立研發機構,全省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完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落地應用。建立產學研用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需求對接。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研發平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創新載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例如,江蘇近年來每年立項省級產學研合作項目達1000多項,依托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形成了“研發+產業”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通過建設專業研究所、企業聯合創新中心等,有力推動科技成果落地。
加大創新資源投入力度,促進要素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持續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提高研發投入強度。大力支持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優化創新資源布局,推動創新資源向欠發達地區和新興產業領域流動。例如,上海設立了規模達數百億元的科技創新母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領域,同時加快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聚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頂尖科研機構,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
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培育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加強相關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例如,浙江進一步明確成果公開交易和科技成果轉化內控管理相關標準,同時探索搭建“成果池”“資金池”“風險池”“安心池”“政策池”聯動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產業化水平,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信息發布、技術評估、交易對接等全鏈條服務。同時,浙江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激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例如,山東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虛擬現實等未來產業,促進本省產業蓬勃發展。
(作者宋葛龍 郭冠男 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