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出具體部署,強調“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是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在高質量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急難愁盼問題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民生福祉。及時有效回應群眾需求和關切,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彰顯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理念。同時,急難愁盼問題亦是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所在。要瞄準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增強改革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切實兜住兜牢民生底線的重要保障。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群眾生產生活中現實的、突出的表現。聚焦這些問題,瞄準最需要幫扶的群體,科學確定保障對象和實施范圍,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不斷滿足人民對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才能更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面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繁重任務,解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加快補上民生短板,前提在于精準識別、科學研判,明確“為誰解憂”,厘清“難題何在”。
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只有明確急難愁盼問題所指向的重點對象,才能確保政策實施方向不偏移,否則將影響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與使用效率,甚至帶來投入的浪費。為此,要重點關注低收入群體、特殊困難群體等,依托調研進行精準幫扶,抓緊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保障兒童合法權益,做好殘疾人工作,真正把溫暖送給最需要關愛的人群。
明晰具體內容與涵蓋范圍。面對就業結構性矛盾,要聚焦穩崗促就業工作,促進重點群體穩定就業,加大欠薪整治力度,緩解群眾在就業和收入方面的后顧之憂。面對復雜嚴峻的自然災害形勢,要切實抓好災后恢復重建、受災群眾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還要看到,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且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有效破解養老難題,要健全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政策機制,加強養老護理人才供給,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體系。此外,在入學、就醫、住房、托幼等民生重點領域,要著力攻關,以重點突破帶動民生工作整體提升,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系統性工程。必須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持續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一方面,經濟發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在高質量發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將經濟增長的成果切實轉化為民生福祉。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另一方面,抓民生也是抓經濟發展。巨大的民生需求背后蘊藏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內需潛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為此,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持續強化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促進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多元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持續深化民生建設各個領域機制改革,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等。同時,加強重大民生政策跨部門統籌協調,注重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確保各項政策有效銜接、協同發力,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堅實支撐。
【作者葉響裙 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