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文化是一種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對經濟社會發展能夠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費孝通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中國”曾意味著一種需要擺脫的“物質匱乏狀態”;而在當下,鄉土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一種意義象征和精神歸宿,煥發著人文與經濟共生共榮、交融激蕩的新活力。那么,作為一種軟實力,文化是以何種深沉而看得見的方式推動鄉村振興呢?
今天的鄉村,一幅幅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文化圖景正徐徐展開:湘西苗繡傳承人將紋樣數字化,通過3D打印讓傳統技藝走進現代家居;宜興紫砂陶藝大師開設云端工坊,讓千年窯火在直播間熊熊燃燒;福建土樓的夯土墻內,響起搖滾音樂節的熱鬧喧囂;陜北窯洞的剪紙藝術,登上了巴黎時裝周……在這些圖景中,文化與現代數字技術、直播平臺或國際范兒相融合、同鄉村產業相結合,形成某種具象產品或發展成果,在生產景觀中呈現,推動著各行各業發展,并在文化自信中形成多重的再生產。文化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讓鄉村持續煥發勃勃生機。
曾幾何時,鄉村在人們眼中是相對落后的地方。如今,“科技+田園”的混搭美學讓鄉村“活”起來,鄉村旅游農家樂、豐收節農產品直播、“村晚”“村超”“村BA”走進大眾生活,鄉村的多元價值被源源不斷發掘出來。有人說,數字時代讓直播成了“新農活”,網絡成了“新農田”,手機成了“新農具”,重構了鄉村的“人、貨、景”——這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媒介技術,而起決定作用的,則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提供了一種“看”的方式,為鄉村塑造著更深層次的“被看見”:讓綠水青山的田園生態被看見,讓“從前慢”成為一種鄉愁被看見,讓農耕民俗成為文化新民俗被看見,從而建構起現代人對鄉村“詩和遠方”的想象。如果看直播的人對鄉村缺乏“詩和遠方”的文化共鳴,直播的人缺乏鄉村特色的文化表達、缺乏深沉的文化精神、缺乏對鄉村的溫情敬意,這種“看見”與“被看見”是無法完成的。現在,鄉村振興被越來越多的人當成鄉愁鄉思去看、勤勞淳樸去看、特色美味去看、非遺傳統去看、網紅打卡去看、童年記憶去看、悠遠歷史去看……正是文化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現實生活中,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的場景愈發豐富多彩。今年5月的嶺南荔枝季,茂名鄉村憑借“一顆鮮果”的直播場景,讓千年荔枝文化風靡全國,本地人也由此看到了尋常生活的不尋常;國家級非遺潮汕英歌舞以“中華戰舞”為載體,推動傳統文化從民間藝術升級為全民文化IP。鄉村富起來了,文化更有吸引力了,這形成一種對人文和經濟的深層滋養。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村曾是一座“掛”在山崖上的古村,如今,當地打造“一起來曬秋”的文化景觀,讓這個一度面臨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空心村”成為出圈的“網紅村”,其品牌效益讓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之前的3500元提升至5.6萬元。越來越多的當地年輕人看見“曬秋”的文化活力,在重新打量村落后回歸村落,也見證了鄉村文化自信的提升。
面對農、文、旅深度融合帶來的豐富人文景觀,很多人都感慨:原本認為鄉村發掘文化內蘊、發展文旅產業,至少要有一座好看的山、一個著名的湖,但是現在可能一句唐詩、一幅古畫、一個歷史人物,就可以打造出一個火爆的IP。這種“打造”不是無中生有地編故事,而是一種文化的再認知、再發掘和再生產,即在鄉村全面振興中,有能力對自身文化進行充分發掘,并以此為根、自信進行的文化再生產。
經濟有了文化作為潤滑劑,形成一種往返流轉的文化經濟再生產循環。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驅動著鄉村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中形成多重的再生產,又源源不斷地為鄉村帶來更多經濟附加值,創造了鄉村振興過程中經濟繁榮與人文鼎盛的生動局面。這種文化與經濟互動,蘊含著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辯證法,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鄉村已不是過去的鄉村,文化必然會是再生產后升級的文化。游客看鄉村、鄉村看自己,鄉村看世界、世界看鄉村……正是多重的“看見”與“被看見”,塑造著新時代的鄉村新貌。鄉村有了新的衛生文化、娛樂文化、健身文化、咖啡文化、新民俗文化、農耕集會文化,這些充滿活力的新文化新風尚,彰顯著現代鄉村的人文經濟氣息。
人不僅是“經濟人”,更是文化的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人文經濟學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生動實踐,也是一個看見完整的人、發掘完整性的過程。實際上,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發掘文化自信,正是一種追尋完整性的努力,包括有根的完整性、幸福的完整性、自然體驗的完整性、生命意義的完整性。人文之“文”,就是讓人獲得意義感的那個整體。那些帶著文化故事的農產品、富有文化特色的農耕方式、飽含文化詩意的田園意象,正不斷推動著鄉村文化和經濟共通共融,描繪著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精彩篇章。
(作者曹 林 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分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