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活動對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顯著作用。要立足自身優勢,用足用好當地資源,推動展會和各種要素有效聯動,真正釋放會展經濟的乘數效應。
場館設施宏大壯觀、展位客流門可羅雀、工作人員哈欠連天……筆者日前參加某展會時,看到的是如此一番場景。近年來,隨著展會活動日益增多,部分展會呈現固化單一的景象:參展商見面就遞傳單、展示內容千篇一律、后續跟進無影無蹤。但是,也有不少國家級的大型展覽、涉及前沿技術的論壇展會等熱度頗高,它們憑借豐富的資源和精準的定位,吸引眾多客商和觀眾前來對接洽談和參觀。
為何都是展會活動,卻出現了冷熱不均的情況?這還要從會展經濟的作用說起。
會展經濟是“風口”,也是“窗口”,是開展現代貿易的重要途徑。相關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境內共舉辦經貿類展會3844場,展覽面積同比增長10.1%,行業呈現穩步發展良好態勢。越來越多城市加速涌入會展經濟賽道,展會活動數量穩步回升,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顯著作用。尤其是很多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和節點城市,憑借其產業資源、消費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成為展會活動的主要舉辦地,會展經濟發展得不錯。
必須看到,會展經濟有其獨特發展規律。不少城市依托區域經濟發展優勢或產業領先優勢,重點打造相關主題展會,出發點是好的,但未必能取得預想效果。會展經濟是多元要素的集聚,比如,交通便利度、綜合接待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品牌推廣能力等。在推進過程中,部分城市不善于運用市場化機制,不尊重會展業發展規律,沒有達到推廣效果,最終浪費了公共資源。
在會展經濟熱潮下,部分中小城市大規模建設會展場館,場館閑置和利用率低的問題隨之顯現出來。設施雖然建得好,但很難用得好,這是因為當地展會資源匱乏,市場拓展不夠,難以承接更多項目。當前,部分城市會展場館面臨較大運營壓力,還有增量場館仍在建設中。
會展熱度,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服務溫度。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引領經濟發展和模式創新的重要力量。各地在推進會展業過程中,應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充分了解參展企業的核心訴求,調動廣大企業的積極性,認真聽取其意見建議。從實際情況看,地方政府舉辦各種展會,目的往往在于擴大城市影響力,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沒有服務行業和企業的意識,將很難產生較大影響力。
會展經濟,不能成為自娛自樂的舞臺。辦好一場展會活動,既需要精耕細作,也需要守正創新。只有立足自身優勢,用足用好當地資源,推動展會和各種要素有效聯動,由單一活動拓展為消費網絡,才能真正釋放會展經濟的乘數效應。(作者:郭存舉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