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11月11日電 (記者 趙曉)“此次山東省水下文物保護區擴容,將歷次發現的甲午沉艦遺址完整納入保護體系,實現由點及面提升保護。”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澤冰11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水下文物保護既要保護好遺址本體,也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好遺址周邊環境。
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調整第一批水下文物保護區,將“來遠”艦遺址、“靖遠”艦遺址納入其中,并更名為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至此,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中的“定遠”艦、“靖遠”艦、“來遠”艦三處遺址,全部納入山東省水下文物保護區。
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沉艦遺址,位于威海市劉公島以南威海灣海域內,從2018年至2023年共出水文物4000余件。2022年1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將“定遠”艦沉船所處的“威海灣一號沉艦”遺址列入該省首批水下文物保護區。
王澤冰介紹,和陸上文物保護單位相比,水下文物保護區在保護措施和技術方法上有一定特殊性,其保護過程需要文保部門和海警、海事、港航、漁政、海監、地方政府及漁業協會等多方合作。“水下文物保護區的保護難度更大,文物一般分布在海中,發生盜撈情況很難掌握,對其進行實時監控的難度遠大于陸地。”
在王澤冰看來,山東省水下文物保護區的劃定和擴容,為今后考古人員開展遺址原址保護和深入研究水下文物保護技術奠定了重要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