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酷似一只巨大的方盒,坐落在工業園區云集的山東濟南經十東路;內部的數據車間、模型車間、集成車間等依序分布……近日,記者探訪國內首個人工智能模型工廠——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廠,這里通過九大單元、75道工序、180套工具的加工訓練,將數據加工成模型。
走進工廠,記者看到,上千臺服務器24小時運轉不停,為模型生產提供算力支持;調優工具、標引工具等幾十種適應不同場景不同需求的軟件工具一應俱全,并不斷更新迭代……一個大模型訂單,從數據匯入數據車間開始,一步一階梯,先后通過模型車間、評測中心、集成車間等單元模塊,由合格原料變成符合用戶需求的模型產品。整個流程走完,模型開發周期從90人天被壓縮到了20人天左右,并且還在繼續縮短。
追求效率,有時會以喪失靈活性為代價。但在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廠,客戶服務中心將用戶需求拆解成具體任務,產品工程中心確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模塊化管理為流水線賦予了足夠的柔性,讓每個訂單都擁有獨特的工序、工藝,確保個性化的需求得到滿足。
在業內人士看來,人工智能產品生產實現工廠化,是人工智能大潮的匯聚成勢。今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加快實施“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六大重點行動,標志著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千行百業步入全面加速階段,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爆發期。
如何順勢而為,細看這座工廠,就能初見端倪。“硬件、軟件、云計算服務,三輪驅動,三者兼備。”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總工程師肖雪把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廠拔得頭籌的主要原因歸結于“系統性優勢”。
在肖雪看來,工廠實現的是“集約”,不僅要算力、算法集約,還要人力、安全集約。如此才能將工廠打造為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基礎設施。
在集成車間,模型被“灌注”進設備,變成可見、可感、可輔助人類工作生活的智能體。記者看到正在進行的抓握數據的采集過程,工作人員手持遙操,做夾取蘋果的動作,身旁的機器人精準還原他的手部動作。每一個細微動作,都被攝像頭精準捕捉記錄下來。
為了保證智能體的實際運行效果,工程師大量采集數據對其持續訓練。通常單一動作要采集上千條數據,而泛化動作要采集十幾萬、幾十萬條。經過反復訓練后,智能體方能真正走下“產線”,走向千行百業。
視線轉移到工廠之外,就能感受“未來已來”。
浪潮為位于濟寧的山東經典印務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印刷行業大模型,圍繞設備運維、政策分析、管理規范等應用場景,建立知識庫,助力企業全流程智能化升級,企業生產效率提升近20%,原輔材料損耗降低10%。
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定制化人工智能產品也已下線。大模型生成、計算機視覺和聲音克隆技術,能將特定人物進行數字化重現,讓人類的情感需求通過數字化形式獲得滿足。
生產線轉動不停,終點也是起點。肖雪表示,在浪潮計算服務產業園內,人工智能智能體工廠和人工智能訓練場正在“拔節生長”,它們將作為新的“亮點”工程,讓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廠的產品更豐富,更完善。
(本報記者何亮)